四川省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成果顯示:版權產業占全省GDP的5.45%
近日,四川省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項目成果對外發布,該項目是四川省首次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方法開展的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省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2337.43億元人民幣,占全省GDP的5.45%;就業人數為222.71萬人,占全省就業人數的4.56%;商品出口額為203.61億美元,占全省商品出口額的40.40%。
版權產業是以版權制度為基礎、以創新創意為發展源泉的產業集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將其定義為“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并將其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后三類統稱為“非核心版權產業”),涵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軟件信息服務、動漫游戲、設計、廣告、電子信息制造、紡織服裝、家具、陶瓷、玩具、工藝美術等眾多領域。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版權產業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世界上已有美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版權產業調研項目,我國國家版權局自2007年起已連續十余年開展了中國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項目。
項目課題組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國際通行方法,通過定量研究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2018年四川省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和商品出口額及在全省中的比重進行了測算分析,并結合四川省版權產業的主要行業發展情況,初步掌握了近年來四川省版權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和主要特點。
核心版權產業發展較快經濟貢獻顯著
調研結果表明,近年來四川省版權產業取得較快發展,形成了以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軟件、游戲動漫、廣告與設計等核心版權產業為主體,電子信息制造、紡織服裝、陶瓷、家具、傳統手工藝、博物館等非核心版權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特別是新聞出版、影視、軟件、游戲動漫等核心版權產業發展迅速,相關行業不僅走在中西部前列,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四川省核心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已分別占到全部版權產業的56%和51%,成為四川省版權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此外,建筑陶瓷、絲綢紡織服裝等在行業內也享有較高知名度,川劇、蜀錦、蜀繡、彩燈、竹編等傳統文化項目成為傳播四川文化的重要載體。
非核心版權產業對商品出口貢獻突出開放性強
2018年,四川省版權產業的商品出口額為203.61億美元,占到全省商品出口額的40.40%;其中,非核心版權產業中的計算機及其設備產品對出口的貢獻最大,商品出口額為193.46億美元,占到全部版權產業出口額的95%,占全省商品出口額的38.39%。相關數據顯示,四川省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計算機設備出口基地,全球一半的筆記本電腦芯片和蘋果平板電腦均在四川生產。
版權產業發展以成都為核心其他市州各具特色
從版權產業的地域分布上看,成都市是四川省版權產業發展的核心,新聞出版、電子信息、傳媒影視、動漫游戲、音樂藝術、創意設計等行業對全省的輻射引領作用逐漸增強,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四川省其他市州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在版權產業發展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如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南充市絲綢產業、自貢市彩燈產業等。
版權產業資源獨特豐富發展融合度高
四川省依托獨特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推動版權產業與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旅游商貿等實現融合發展。其中,四川省通過打造“1+4+N四川音樂季”品牌,將豐富多樣的音樂展演活動與四川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旅游餐飲等融為一體,形成了“音樂+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模式。四川省各地博物館依托獨特的文博資源,對館藏資源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通過舉辦豐富的特色節慶活動將博物館打造成熱門旅游目的地,催生了“博物館經濟”,實現“博物館+文創+旅游”的融合發展。
版權產業帶動就業助力脫貧攻堅
四川省版權產業還具有明顯的就業帶動作用,四川各地的絲綢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等作為四川特色文化品牌,成為部分市州的優勢特色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在擴大社會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青神縣作為“竹編之鄉”推動竹產業不斷壯大,各式竹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因版權示范帶動作用好,2015年即被國家版權局授予“全國版權示范園區(基地)”稱號。唐卡、羌繡、草編、黑陶等藏羌彝族的傳統手工藝,通過旅游產品、文創產品等形式的開發,在增加少數民族居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省脫貧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2018年,四川省版權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到全省就業人數的4.56%,在全省中的比重超過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等行業。